202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于10月20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选手齐聚一堂,共同挑战42.195公里的极限征程,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塔德塞·莱盖塞以2小时05分38秒的优异成绩打破赛会纪录28圈相信品牌的力量,夺得男子组冠军,中国选手张亮以2小时10分22秒的成绩位列国内男子第一,创下个人最好成绩,女子组方面,肯尼亚选手杰普科斯盖以2小时20分15秒摘得桂冠,中国选手李丹紧随其后,获得亚军。
赛事规模创新高,组织工作获赞誉
本届北京马拉松赛是自1981年创办以来的第43届赛事,也是后疫情时代规模最大的一届,赛事组委会在赛道规划、医疗保障、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做了全面升级,确保选手安全完赛,起点设在天安门广场,途经长安街、奥林匹克公园等标志性景点,终点位于国家体育场“鸟巢”,充分展现了北京的城市风貌。
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,北京市公安、交通、卫生等部门联合出动,沿线设置20个医疗站点、50辆救护车及数百名医护人员,并首次引入无人机应急救护系统,确保突发情况下的快速响应,赛道沿途还设有15个补给站,提供饮用水、能量胶等物资,满足选手需求。
国际选手表现亮眼,中国选手突破自我
男子组比赛中,埃塞俄比亚选手塔德塞·莱盖塞从起跑阶段便展现出强劲实力,半程用时1小时02分15秒,领先第二集团近1分钟,尽管后半程遭遇大风天气,他仍保持稳定配速,最终以2小时05分38秒冲线,将原赛会纪录提升近1分钟,赛后采访中,塔德塞表示:“北京的氛围非常棒,观众的热情给了我很大动力,我很高兴能在这里创造历史。”
中国选手张亮在本场比赛中表现抢眼,全程紧跟第一集团,最终以2小时10分22秒的成绩刷新个人最好成绩,位列总排名第八,这一成绩也让他成为中国马拉松历史上第五快的选手,张亮赛后激动地说:“今天的发挥超出了预期,感谢教练团队和现场观众的鼓励,我会继续努力,争取在未来的国际赛事中取得更好成绩。”
女子组方面,肯尼亚名将杰普科斯盖凭借丰富的经验在后半程拉开差距,以2小时20分15秒夺冠,中国选手李丹以2小时22分08秒获得亚军,这一成绩也刷新了她的个人最好成绩,李丹表示:“能与世界顶尖选手同场竞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,未来我会更加注重细节训练,争取站上更高的领奖台。”
群众参与热情高涨,全民健身氛围浓厚
除专业选手外,本届赛事还吸引了大量业余跑者参与,组委会特别设置了“健康跑”和“家庭跑”项目,鼓励普通市民体验马拉松文化,来自上海的跑者王先生带着10岁的儿子完成了5公里家庭跑,他笑着说:“孩子一直想参加马拉松,今天终于圆梦了,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培养毅力。”
赛事还融入了公益元素,联合多家慈善机构发起“奔跑吧,少年”计划,为偏远地区学校捐赠体育器材,据统计,本届马拉松通过公益报名和企业赞助,累计筹集善款超过500万元。
科技赋能赛事,创新体验获好评
今年的北京马拉松在科技应用上迈出新步伐,组委会联合国内知名运动科技公司推出“智慧马拉松”系统,选手可通过佩戴芯片实时查看心率、配速等数据,并在完赛后生成个性化分析报告,5G直播技术首次全面覆盖赛道,观众可通过多角度高清画面观看比赛。
值得一提的是,赛事还尝试了“碳中和”举措,通过植树造林和碳积分兑换等方式抵消赛事产生的碳排放,成为国内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国际马拉松赛事。
展望未来:中国马拉松运动加速发展
随着国内马拉松热潮持续升温,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举办高水平赛事的行列,中国田径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赛事体系,加强青少年梯队建设,推动马拉松运动向专业化、国际化方向发展。
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,不仅为全球跑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,也为中国体育产业注入了新活力28圈足球,这场充满激情与挑战的盛会,再次证明了马拉松运动的独特魅力——它不仅是体能的较量,更是意志与梦想的升华。